“安步当车”,愿意是指以从容的步伐代替乘车,也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够安守贫苦生活。该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齐策四·齐宣王见颜斶》,“晚食以当肉,安步以当车新宝配资,无罪以当贵,清静贞正以自虞”,乃齐宣王与颜斶的对话。
战国时,齐国有著名隐士颜斶,齐宣王对其仰慕已久,于是召其入宫觐见,并亲自在殿前阶梯处迎接。颜斶入宫,来到阶梯前,见到齐宣王后,却停住脚步,并不上前拜见。
齐宣王不知颜斶何意,便对其唤道,“颜斶,上前!”
颜斶不仅无动于衷,反而对齐宣王道新宝配资,“大王,上前。”
齐宣王闻言极为不悦,左右大臣也连忙劝说道新宝配资,“大王乃人君,你是臣民,大王叫你过来,你怎么能叫大王过去呢?”
颜斶对于齐宣王的脸色和齐国大臣的劝说全不理会,反而说道,“如果我上前拜见,那便说明我仰慕大王的权势;如果大王上前,则说明大王礼贤下士。与其使我颜斶趋势,不如使大王趋士。”
齐宣王见其态度傲慢,怒道,“到底是君王尊贵,还是你士人尊贵?”
颜斶回道,“士人尊贵,君王不尊贵。”
齐宣王道,“可有根据?”
颜斶昂首说道,“有。昔日秦国进攻齐国,秦王下令说:‘有敢到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砍柴者,杀无赦。’又有军令说,‘有能得齐王头者,封万户侯,赏金千镒。’由此可见,活着的齐王头颅,还不如已经去世的高士坟墓。”齐宣王无言以对,满脸不悦之色。
大臣们见状,连忙上前宽慰齐宣王,“颜斶,过来。我王据千乘之地,天下士子、仁义之士纷纷来投,心甘情愿为大王服务。四方诸侯莫敢不服,万物无不具备,百姓无不亲附。如今像你一样的所谓高士,也就被称为匹夫,步行下田耕作,与那些乡间百姓何异?士子下贱如此,又有什么了不起的。”
颜斶却毫不恼怒,说道,“不然。我听说,大禹时期诸侯上万,为何?他们治国贤能,是得利于重用士人,所以舜帝出身农民,发迹于穷乡僻壤,终成天子。到商汤时,诸侯尚存三千,如今称孤道寡者不过二十四家。由此看来,难道不是由于'得士'和'失士'的政策造成的吗?
因此,《易传》中说,‘国君位于统治地位,却没有匹配的才德,喜欢徒有虚名之辈,必然行事傲慢奢侈。傲慢奢侈,灾祸自会到来。所以没有实际效用,却只喜欢空名者,国土将日益削减,国力将日益衰弱;没有好的德行,却希望获得幸福,必然处境困窘;没有建立功勋,却只图享受俸禄,必然蒙受侮辱。这必然招致祸害。’所以‘矜功不立,虚愿不至’,这都是爱虚名、好浮夸,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。
是以尧有九佐,舜有七友,禹有五丞,汤有三辅。自古至今,不得士人辅佐而能建功立业者,从未有过。因此君主不应以向人请教为羞耻,不应以向地位低微之人学习而羞愧,以此成就他的道德。在后世扬名者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周文王都是如此。若能向上看清事物本源,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,至圣者懂得学习什么,还会有什么不吉利之事吗?
老子说,‘贵必以贱为根本,高必以下为基础。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这不正是贵为贱的根本吗?’所谓孤、寡,就是人们处于困窘、卑贱的地位。可是侯、王自己称孤道寡,难道不是侯、王谦居人下、重视士人的证明吗?尧传位于舜,舜传位于禹,周成王任用周公旦,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。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。”
齐宣王听到这里,才觉得自己理亏,于是说道,“哎呀!君子岂可受辱,寡人自讨没趣罢了!如今听了您的高论,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。请您接受我成为您的学生!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,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,出门必有车乘,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。”
颜斶却摇头道,“玉产于山中,经过加工便会破坏,虽然仍旧宝贵,但却失去了本来面目。士人生在穷乡僻壤,如果享有利禄,那么也必然形神不全。颜斶情愿归去,晚点吃饭权当吃肉,悠闲散步权当乘车,不犯王法权当富贵,清静纯正,自得其乐。发号施令的是大王,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。我要说的已经说完,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。”
颜斶说罢,向宣王拜了两拜,便告辞而去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